我国塑料管道行业2006年继续保持快速地发展,建筑、市政设施建设工程、农业、工业等领域需求旺盛,进一步拉动了该行业迅速增加。2006年,全国塑管加工能力超过400万吨,产量约290万吨,年增速达20%。其中,广东、浙江、福建三地产量仍居前三位;国产塑管出口增幅加大,去年1~11月共出口16.62万吨,创汇4.18亿美元;规模企业产品质量水准不断提高,行业技术进步加快,产能、产量、应用量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历史顶配水平,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。
到2006年底,我国已经建立了以PVC管、PE管和PP管为主的塑管加工和应用产业,从材料上分,PVC-U、PE和PP通用塑料仍是最大品种。PVC管材中硬制品(PVC-U)为绝大部分,大多数都用在给水、排水和护套等;PE管材大多数都用在给水和燃气输送;PP管材中PP-R为主要品种,主要使用在在建筑物内的冷热水输送。此外,一些新型材料管道也有了较大的技术进步,塑料与其他材料的复合管道发展较快。
2006年,除市政及建筑给排水管道等主导领域外,农用管道继续增长,市政排污、燃气、供暖、城市非开挖施工、通讯、电力、矿山等领域的应用比例也进一步增加。随着地板辐射供暖技术的推广,PEX、PE-RT等塑管发展速度加快。
2006年,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重视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新技术引进,在引进先进加工设施的同时,慢慢地增加新产品研发力量,许多大规模的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。目前,国内塑管行业已拥有300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,有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国际上也处领头羊,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慢慢地缩小。
2006年,规模骨干企业在行业经济指标中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加,产业集中度慢慢的升高。统计显示,业内前20名企业的销售额已达到行业总量的40%以上,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高。福建亚通公司、金德管业集团、河北宝硕公司、公元塑业集团、广东顾地公司、广东联塑公司、南亚塑胶公司、湖北凯乐公司、新疆天业公司、亚大塑料公司、安徽国通公司、佛山日丰公司、浙江中财公司、临海伟星公司、浙江枫叶集团、河南华林公司、佛山雄塑公司、武汉金牛公司、宁夏青龙公司、山东胜邦公司、成都川路集团、四川康乐公司、江苏星河集团、南塑建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的年产能已达到和超过8万吨,全行业年产能在1万吨以上的企业已达100家。
2006年,塑管行业有12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;5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;16家企业获得产品质量国家免检资格,使获此资格的企业总数达到42家。同时,还涌现出几十个地方名牌、地方性著名商标等名优产品。塑管行业加强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,业内规模企业的示范作用越来越强,带动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,对规范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2006年,一些外国公司选择独资、合资和合作等方式,加入了国内塑管市场之间的竞争。在国外公司进入的同时,一些有眼光的国内公司开始积极拓展国际市场,充分的利用国内产品质优价廉的优势,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,其中一些企业的产品已销往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、美洲以及欧洲等地区。
2006年,我国塑管行业在取得全面进步的同时,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。其中,市场行为不规范,低价竞争、以次充好、违规操作,仍在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,长此以往令人担忧;扩大应用领域,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工作有待加强,应用和配套技术还须加强完善,产品宣传和科普工作仍须加强,目前产品应用市场还集中在有限的几个领域,更多的新应用市场待开发;产品创新还有待强化,基础理论的科研工作还应加强,市场上通用产品、中低档产品仍占大部分,而高技术、高的附加价值产品仍较少,有的品种基础理论研究欠缺;应用技术探讨研究薄弱,实施工程技术不配套,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;塑料原料、助剂等方面仍制约着行业发展,一些品种树脂规格少、数量不足,专用料开发滞后,有的管道需求的助剂国内还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过关,管道制品进一步提升性能受到制约;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存在,行业进入门槛相比来说较低,新增产能大于消费增长。这样一些问题,都应当在今年得到高度重视。
日前,欧洲塑料和橡胶工业机械制造商协会(EUROMAP)的主席单位—意大利TRIA公司宣布其在中国及亚太区的全资子公司—器亚贸易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。 据悉,TRIA在中国拥有很多客户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OEM系统集成销售的,TRIA希望能在中国及亚太地区取得更大的成功,得到更多本土用户的青睐。公司负责人刘晓明将专注于TRIA在华业务。 目前,TRIA展示中心及备件仓库正在筹建中,和在全球的其